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看点 > 正文

ST公司将退市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退市?(3)

时间:2018-05-24 16:47:15 来源:互联网 编辑:辰东

核心提示

ST公司将退市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退市? 监管对高风险公司的清理迅速果断。2018年最早退市的公司已确定*ST吉恩、*ST昆机的A股之旅将宣告终结。

处于机床行业的*ST昆机自2012年以来主营业务长期亏损。2015年,公司曾筹划重组未果,随后,大股东沈机集团拟向紫光系转让所持公司25.08%股权的“易主”计划又告落空。

不过,真正“致命”的是该公司曝出财务造假,公司治理存在重大缺陷。2017年3月21日,公司突发公告,称过往涉嫌财务违规,存在存货不实、销售收入确认违规、

费用少计、子公司“多套账”涂改票据等问题。次日,公司就收到了证监会的立案调查通知。

对财务造假的情况进行追溯重溯后,公司事实上2012年至2017年连续6年亏损。证监会在查实相关事实后,对公司及有关责任人进行了行政处罚,上交所也给予了相应的纪律处分。违法违规行为让公司在巨大经营压力之外又添风险。

由此可见,*ST吉恩、*ST昆机不仅在退市指标上触发《股票上市规则》规定的退市条件,就公司自身实际情况看,其退市均属于经营不善,且同时存在重大公司治理缺陷,

已无法胜任A股上市公司的身份。上交所将这一类财务状况严重不良、长期亏损、丧失持续造血能力的公司清出市场,有利于净化市场生态,保护投资者利益。

退市制度“常态化”实施

就沪市摘牌案例看,从长航油运到博元投资,再到*ST吉恩、*ST昆机双双退市,显示了2012年退市制度改革后,退市制度实施逐步常态化、法治化、市场化。

据了解,截至目前,上交所已有53家公司被摘牌,其中主动终止上市28家,强制终止上市25家。回顾近年,尤其是2012年退市制度改革以来的案例,

记者发现,历经多年探索和改革,资本市场的退市制度逐步健全,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退市实施机制。如2012年版本的退市制度发布后,首家退市公司长航油运打破了“央企无退市”的惯例,

一度引发市场热议。2014年又一轮退市制度改革方案出炉,主要创新有:一是新增“主动退市”情形,二是确立“重大违法公司强制退市制度”。此后,

2015年,曾在上交所上市的中国二重成为首例主动退市案例。2016年,博元投资退市,宣告重大违法退市案例落地。纵观上述案例,退市制度运行平稳有序,

标准客观清晰,程序具体明确。此番上交所对*ST吉恩、*ST昆机两家公司作出终止上市决定,也是退市制度常态化实施的体现。

另一方面,退市制度实行多年,证券市场对其运行情况和制度逻辑都比较熟悉。投资者对退市工作也有了理性认识和稳定预期。绝大多数谨慎的投资者在公司股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后,

即不再参与交易。对于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,在交易所强化风险揭示针对性和频度的努力下,其风险管理、风险自担的意识也明显增强。

总体来看,各方市场参与主体对继续严格执行退市制度,加大退市力度有了比较一致的共识,退市工作也已逐步实现了常态化、法治化和市场化。

继续加大退市力度

记者观察到,今年以来上交所在严格执行退市制度、加大退市力度上,采取了多项措施。分析人士认为,这些措施是净化市场生态,完善市场优胜劣汰机能的必要之举。

2012年首次退市制度改革以来,上交所严格执行退市制度,先后实施了多单“首例”,包括:首单央企退市长航油运,首单主动退市中国二重,首单重大违法退市博元投资。今年退市工作也是一脉相承,力度不减。记者注意到,昨日上交所除依法依规对*ST吉恩、*ST昆机作出终止上市决定外,同时还对*ST海润和*ST上普实施了暂停上市,这两家公司也是长期经营乏力、内部规范运行不善的典型。

另外,今年不少高风险公司均出现了“摘星不摘帽”的情况。据了解,此系上交所收紧了退市风险警示的监管口径。一些已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公司,尽管在形式上符合了净利润等指标的要求,但如其实际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,投资者无法判断公司前景,上交所将不对其完全撤销退市风险警示,即“摘星不摘帽”。专业人士指出,上述这些安排,都体现了上交所依法从严执行退市制度的决心和态度。

*ST吉恩、*ST昆机的退市,也让正在征求意见的《上市公司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实施办法》(简称《实施办法》)的进度再度受到关注。按证监会的统一部署,上交所此前对《实施办法》公开征求意见,明确了将一些欺诈发行、重大信息披露违法公司强制退市的具体标准和程序,坚决打击各类严重违法以致影响上市地位的行为。据了解,目前公开征求意见已结束,交易所将认真研究、吸收合理建议,适时对外发布。